各位用户: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官网因技术升级,官网地址更新为:http://meishu.sdwenlian.com/,现网址http://www.sdart.org/将于2021年7月10日后停止访问。
特此公告。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2021年6月22日
来源: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2024-04-28 09:32:08
张 宜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
发言主题:画家笔下“岱宗夫如何”
根据省文联《中共山东省文联党组关于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调查研究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省美协结合协会特色及工作情况,以推动精品创作为目标,于4月16日—19日在泰安市开展“丹青泰山 国泰民安”山东省文联、省美协艺术家泰山深扎采风写生创作活动暨专题研讨会。
画家笔下“岱宗夫如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令人醍醐灌顶:“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正所谓不入深山,怎赏“山花异人间”“长松入霄汉”,怎叹“万里清风来”“飞流洒绝巘”,怎悟“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本次活动旨在推动艺术家由“望岳”到“入岳”,“深扎”泰山,既写生、研讨其中,切身感受、体悟泰山多姿多彩之美,又出乎其外,以自己的胸中意象、心灵之笔绘就集文化、精神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的新时代泰山美妙画卷。
“问渠那得清如许?”泰山文化融汇了儒释道文化思想的精髓。泰山丈人峰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称泰山为“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久经历史的积淀,泰山融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精神山为一体,被誉为“岳中之孔子”。
以泰山为主题的美术创作也是名家辈出,而且中外画家均有涉及。题材涵盖岱宗、封禅告祭、松柏、拜石访碑、云蒸霞蔚、听瀑、观峰、日出、密雪、竹溪六逸等。设色多法:青绿、赭石、水墨、淡彩、雪景设色等。作画时间天气:春、夏、秋、冬四季全矣,日山夜山昼夜俱矣,晴山雨山晴雨皆美矣……画法总括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画作因载体不同而包含壁画、纸本画、碑体刻画、绢本画、水彩画等。此外,还形成了具有泰山特色的山石结构、敷色、皴擦渲染之法,以及其他多种笔墨之法,书法入画、碑帖入画等。构图方式有宏大叙事,有景物特写,还有全景式构图等。透视方式变化多样。这些都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成为当代画家创新灵感的来源。
故而,以泰山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创新先天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足以凝练出对于人民的精神信仰、人格理想、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产生正向而深刻影响的独具特色的美术符号和精神文化标识,足以建构出具有齐鲁大地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特色和鲜明美学特征的新时代美术话语体系。这个美术话语体系必将是极为丰富而多元的,将涵盖文化场域、大国风范与担当、融古铸今、文明互鉴、道法自然、生生之美等多个美学版块。此外,还将贡献观照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多维审美视角。每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都将为当代泰山主题的美术创作带来新的创新思路和范式。
可见,泰山不仅只是一座古代的山,也是一座现代的山,更是一座当代的山、未来的山!如何活化泰山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如何画活自然、社会和心中之泰山,将“天人合一”的理念铸入泰山的美术形象之中,并使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了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值得重视、系统研究的学术课题和社会担当。
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泰山文化与丹青泰山”展开专题研讨,旨在深入探讨如何将泰山文化与精神融入当代的美术创作之中,商榷此次泰山深扎采风写生创作活动的方向和系列主题,致力于推动泰山文化的当代创造性转化,以及山东美术“泰山”主题创作的创新性发展。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希望诸位专家、艺术家以及各界人士各抒高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美术的智慧和力量,全力推动泰山美术早登泰山之巅,将泰山之美天下传。“峨峨东岳高,秀极冲清天”,此次深扎泰山活动仅仅只是我们重新认识泰山的肇始!
李庆杰
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济南市美协主席
发言主题:新生机·新语言·新图谱·新风貌
本次泰山采风写生,是山东省文联、省美协组织的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系列活动之一。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泰山文化传承发展和泰山文艺创作工作,共同策划组织了这次主题美术写生创作活动。
几天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理论家一起,听学术讲座,登泰山极顶,访岱庙风神,沐徂徕松涛,赏皮影遗韵,跨大汶古桥,采九女峰新风……这是一次泰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集中学习、观摩、采风和研讨,在泰山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地质奇观、乡村振兴等艺术素材、美术符号、笔墨语言的挖掘、归纳、整合、创新等综合方面,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这次活动是省美协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泰山”主题集体美术创作。几十位美术家,将在五个月的时间里,用自己的丹青妙手和真情实感,为古城泰安写照,为五岳之首立传,为泰山精神写意。集中讲述500万当代泰山儿女锐意改革、勇挑重担、一往无前的感人故事,创造性演绎并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泰山挑山工”。我们共同期盼出精品、出力作,创作出更多新生机、新语言、新图谱、新风貌的泰山主题美术作品,立得住、叫得响、传得远。
王书侠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主题:泰山为民族精神代言
泰山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之一,原因有三:一为雄强。泰山有主峯且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故有雄起之势。二为厚重。泰山山石结构圆中带方、石质坚凝,山体稳健,故有厚重之感。三为稳固。泰山山基宏大且平缓,故有稳固之态。有以上三则,一则象征着当今是中华崛起的新时代;二则代表中华文化的厚重与历史文明的悠久;三则象征着国泰民安、江山永固。另外,加上泰山在历史文化中的定位,使它成为了象征这个时代的重要文化符号。
南朝刘勰以为: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意溢于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画山水的前期采风更是如此。宋郭熙认为:“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欲夺其造化,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是故,胸有家国情怀,不负时代担当,提升自我认知。通过采风,对泰山之草木山川、烟霞禅院、历史人文了然于胸。方可在画泰山时似有神助,画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山水意境,提练出泰山山水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我认为,这便是我们这次泰山采风之目的。
周 郢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全国人大代表
发言主题:蔚为大观的泰山名画
泰山的奇山异水,吸引了众多画家的目光,丹青挥洒,创作了大量的泰山题材画作。有目可查者,不下三百幅。
泰山题材的画作的源头,可上溯至六朝时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泰山图是六朝夏侯瞻与陆探微之作。夏侯瞻所作《东岳图》为《天下名山图》之一,图绘泰山万壑层云、苍松碧涧之景象。陆探微尝绘《五岳图》依序分画西华、北恒、东泰、南衡、中嵩山川。此后唐五代时期王维有《泰岱秦松图》,李思训有《泰山图》,关仝有《侧作泰山图》,董源有《泰山图》。宋代萧照有《岳祠汉柏图》,赵伯驹有《岱岳听瀑图》立轴,赵孟頫有《竹溪六逸》镜心,柯九思有《寿高秦松》。元明之际王蒙有《岱宗密雪图》。明代王绂有《岱岳春云图》,吕棠有《泰山春云图》,沈周有《大夫松图卷》《日观峰观日出》,文征明有《泰山图》,王宠有《泰山图》,叶澄有《泰山图》,钱榖有泰山图扇面,谢时臣有《泰山松嶂图》,盛茂烨有《泰山松图》,宋旭有《岱麓秦封》《泰岱千岩》图,陈裸有《岱岳秦官扇》,陈焕有《泰岱乔松图轴》,张复有《泰岱春云图》,蓝瑛有《泰岱崇秀图》,范景文有《五大夫松图》,张成龙有《泰山乔岳》,恽向有《五松图》。清代萧云从有《泰岱》画,梅清有《泰山图》,王原祁有《泰岱图轴》《东岳泰山轴》,王翚有《泰岳松风图轴》《泰山春雨图》《泰岱晴云图轴》,黄鼎有《泰岱览胜图》《造化神秀册•泰岱晴云》《罗浮泰岱图轴》,吴历有《泰岱记游图》,张宏有《泰山松色图》,袁尚统有《泰山松色图轴》,王槩有《泰岱乔松图》,李颖有《岱岳蒸云图》,陈维邦有《十二真图•泰山观日》,华嵒有《泰岱云海图轴》,高凤翰有《泰岱秦碑》《五岳图》,李鳣有《五松图》十二幅,罗聘有《登岱图》《邓石如登岱图》《岱宗拜石图》等,朱孝纯有《泰山全图》《朝阳山洞图》《泰山观日图》,朱云燝有泰山图多帧,瑛宝有《泰山仰止图》,乾隆帝有《御制汉柏图》《朗公石图》与《摩顶松图》,宗室弘旿有《岱岩标胜》《岱岩齐寿图》、唐岱有《泰岳苍松图》、金廷标有《竹溪六逸图》、李世倬有《对松山图》,张若霭有《五大夫松图》,袁瑛有《泰山汉柏图》,黄易有《岱岳访碑图册》等,钱杜有《岱岳望云》,张崟有《泰岳袖云图》,赵光有《岱岳乔松》,戴熙有《岱宗密雪》图,方薰有《泰山纪游图》,万承纪有《吴荷屋松盘揽胜图》,张庭桂有《登岱图》,蒋因培有《岱顶搜碑图册》,陈昙有《泰山观日图》,韩三泰有《登岱图》,张深有《泰山图》,徐宗干有《文峰塔图》《泰山图》,温肇江有《岱峰晴雪图》,汪鋆有《泰山图》,汪铁樵有《岱顶看云图》,周际云有《秋阴登岱图》,汪昉有《松门坐月图》,陈子清有《岱岳清秋》轴,李嘉福有《岱岳秦松扇》,吴鸿恩有《岁寒登岱图》,黄经藻有《泰山图》,季瀛山有《岱顶观云图》,陈汝玉有《灵山朗公石像》,梁于渭有《泰山日出图》,陆恢有《泰岱松高图》《泰岱五松图》《岱岳支峰轴》《徂徕一角轴》,冯迥有《岱岳望云图》,黄宾虹有《泰岱图》《泰岱壶天阁》等。民国时期何维朴有《林文直公登岱图》,吴昌硕有《徂徕之松》,林纾有《泰山观日》轴,汪孟舒有《泰山诗画游图册》,姚华有《石坞行幽》,齐白石有多幅《岱庙图》,夏敬观有《泰山黑龙潭图》,陈衡恪有《碧霞元君祠图》,哈麟有《五松图》扇面,金城有《岱宗夫何如》轴,邓春澍有《岱岭观云图》,黄起凤有《岱岳鸿涛》手卷,吴湖帆有《一品大夫图》,张石园有《登泰山南天门图》,张大千有《泰山秦松》《泰山南天门》《泼彩林壑泰山图》等,徐悲鸿有《泰山一角图》,溥儒有《岱岳峰色》《泰山松》《岱岳雄姿》《岱庙双柏》《岱庙苍松》多幅泰山图。王念慈有《泰山访碑图》,刘海粟有《泰山飞瀑》《泰山五大夫》《古柏图》等,陈定山有《岱宗秋霁》,李秋君有《泰山乔松图》,赵望云有《泰山社会写生画集》,陈少梅有《泰岱松风》扇面,朱梅邨有《岱宗晚翠》。历代画家与泰山的丹青因缘,为中国画史留下众多別开生面的名作。
尹德辉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联盟副主席
发言主题:泰山美术与时代精神
一、泰山文化与研讨主题
非常荣幸受到邀请,参加这个活动,首先的感受就是这个活动和选题非常好,不仅有时代性,尤其有历史高度。
我个人的理解,泰山文化的核心就是“国泰民安”。泰山,是中国历史上的“封禅”之地,而“封禅”都是在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的盛世。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曾封禅泰山;康熙、乾隆多次巡游泰山;毛主席青年时登过泰山,建国后有一次经过泰安,曾遥望泰山。习总书记多次以泰山鼓舞民心,振奋民族精神。
二、关于泰山画史
山水画和人物画、花鸟画一起构成了中国画的主要表现题材。如果考察一下这三个题材会发现,绝大部分中国古代山水画都不以具体的山川大河为对象。当然,著名的例外也有,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王履的《华山图册》等。这和人物画中的情况恰好相反。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大部分形象都是有名有姓的重要人物,其他的如侍者或陪衬,或风俗画中的普通人,都不是古代人物画的主体。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山水画侧重于表现自然和人的关系,如山水中一般都有点景人物,在动态、表情上和自然的山川大河有一定的呼应;而人物画侧重表现人的社会关系,往往省略背景和环境,即便有也不突出或作概念式的处理。
这是否可以解释,何以泰山题材的历代山水画虽然也有很多,但相对数量还是偏少,且在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也不多,主要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名山大川,泰山更显著地离开了自然景观的文化涵义,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寓意。这在历代泰山图像的分类中可以得到一些说明,如泰山题材中的五岳图(独尊)、封禅祭祀题材、清代的南巡图、文人雅士的登岱图和纪游图、近代画家们的泰山图像就更是如此,并且这种社会文化性在国外的泰山绘画中也有所体现。
简而言之,泰山的山水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不算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泰山的文化和思想含量太大太多,不好轻易随便画。
三、泰山美术与时代精神
十年前,习总书记曾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泰山作为美术表现的对象,与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天然的一致性,所以,创作有新时代感的泰山美术作品,在中外美术史上都具有创新性,是我们美术工作者和画家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是中国传统和历史留给我们、赋予我们的千载难逢机遇。在此,对如何创造反映时代的泰山美术作品,我有三点理解:
首先,要有真挚的情感。对于泰山来说,必须画出中国人对泰山的情感,而不是自己的小情小调小趣,而是关系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雄浑深厚的历史情感。
其次,是要有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泰山所要求的情感内涵决定了,这个表现能力不可能是用熟了的笔墨或技巧,一套走到哪里都能用的画面制作程序。泰山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符号,必须要形成独特的,能引起人们普遍共鸣的绘画形式。这个形式不仅是画家个人的,而且是泰山的,接下来才能成为时代的。这个形式需要创造,长期的艰苦创造才能形成。笔墨当随时代,21世纪的泰山,需要21世纪的笔墨来表现;画泰山,抒写胸中逸气不行,要抒写胸中的磅礴大气。新时代的艺术家,要走出传统、现代主义的窠臼,要突破自我,关键是思想、情感、感觉方式的变革。当代画家不能永远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要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魄力、耐力。
最后,我想我们这次活动是一个开始,以之为始点,我们山东的美术工作者,在省文联、省美协的带领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关爱支持下,面向未来,努力奋斗,与我们伟大祖国一起前行。
姜维枫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发言主题:何以泰山
在中国哲学和文学领域,“言”“象”“意”是极为重要的一组理论范畴。如何用绘画艺术呈现泰山的精神气韵与审美特质,透彻领悟泰山之“言”、泰山之“象”与泰山之“意”三者意涵及其相互关系是关键所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面对“泰山”这一宏大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题材,艺术家如何以元气淋漓之笔将其一层一层具体化——“意”化于心,“象”化于墨,历代文学对泰山丰富多元的描摹书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点启发与借鉴。
从“意”的视角出发,汗牛充栋的泰山诗文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向内的修己与成就,即内圣之路;二是向外的安人与功用,即外王之道。泰山文学的内圣之路是观照内心,以泰山之象传达创作个体的精神之意;外王之道则着眼于庙堂社稷。例如,郝经《泰山赋》形塑的泰山是“中华正朔”,是“建极启元,衣冠礼乐”的中华文明的象征。
从“象”的角度审视,泰山文学为我们铺染出“青”“红”“白”“蓝”等诸多岱岳底色,它们或可成为点染水墨泰山的有益元素。杜甫《望岳》描绘出“青”未了的泰山,唐肃《日观赋》摹画出生命初始状态的岱岳“红”,夏竦《白云起封中赋》以岱云之洁“白”象征祥和美好;辛弃疾《水调歌头》则点染出独倚空“碧”的泰岳形象。此外,泰山文学还借助秦松、汉柏、徂徕之松、汶篁等自然物象,创造出许多经典的人文意象。赵希蓬笔下“一种刚姿雕样劲,共扶大厦翚斯翼”的徂徕松,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出积极入世的姿态;而更多作家塑造的泰山松柏形象,如王应修笔下“饱风霜兮质古,历岁年兮气充”的岱庙汉柏,则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历经严寒而愈益坚强、自尊自重、高洁自守等君子人格的追求,饱含了抒情个体在历经岁月磨砺之后对自由意志的持守精神。
从“言”的角度看,文学艺术可借助风、雅、颂、赋、比、兴等多种表现手法,以书写意象。而如何将上述泰山“意”“象”借助独特的绘画艺术之“言”加以传达,则需要我们的艺术家长期深入采风,细致观察体验,反复推敲揣摩。
何以泰山,是古今永恒的主题。期待新时代的艺术家们能够创作出更多匠心独运、返本开新之作!
褚庆立
济南大学副教授、山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发言主题:凝练泰山文化核心品格 绘就中华文明标识图景
很荣幸受邀参加此次由山东省文联、省美术家协会组织的“丹青泰山 国泰民安”采风写生创作活动,深刻体会到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艺术家以泰山为主题探讨如何将泰山文化与精神融入当代的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热情。此次“深扎”写生创作活动的方向和系列主题,对推动泰山文化的当代创造性转化,以及山东美术“泰山”主题创作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自己的思考总结如下:
泰山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其精髓包括对自然审美意象的传达、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对道德价值的和人文景观的追求等。凝练泰山文化的核心品格,绘就中华文明的标识图景就是在挖掘泰山自然与人文景观,提炼泰山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提炼出具体的品格特征,以此为基础塑造中华文明的象征形象。
1、文化核心的品格凝练:作为中国的象征之一,泰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顽强。将泰山文化与当代中国画艺术相融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也极具潜力的任务。需要理解泰山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价值,以便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泰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不仅关注外在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更注重精神内涵的追求与传达。在泰山文化中,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与享受,更重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将泰山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中,通过表现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现中华文明的韧性和气魄。借鉴泰山文化中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独特理解,探索传统绘画审美在当代艺术中的新表达。在将泰山文化融入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中时,需要凝练其核心价值,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使之能够真实地传达泰山文化的精髓。
2、自然景观的形象塑造:在创作中选取泰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意义的题材,如泰山的壮美景观,以此展现泰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历来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人们对其自然景观的崇敬与尊重贯穿了泰山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种崇敬之情不仅表现在对泰山壮美景观的赞美中,还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爱护与保护上。
泰山文化强调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尊重,以及对生命的珍视与呵护。在中华文明的标识图景中,可以通过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自然与生命的崇尚之情。
3、人文传统的精神弘扬:泰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人文历史、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等,在泰山文化中,人们不仅对历史传统怀有敬畏之情,更将其传承与弘扬作为一种责任与使命。在中国文化中,石头常常被赋予象征着坚定和稳重的含义,而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激励着人们不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如通过对泰山文化中泰山石敢当的坚韧与勇毅、挑山工的勇往直前与敢于挑战的精神的传承,人们不断铭记历史,珍视传统,传承文明。这些核心价值构成了泰山文化的精髓,也为当代中国画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源泉,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4、民族精神的价值提升: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在泰山文化中,人们对民族精神怀有无比的自豪和自信,坚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信地展现其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也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象征。它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崇敬和热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因此,在将泰山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中时,艺术家们应当深入挖掘这些核心价值,通过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出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凝练泰山文化的核心品格,绘就中华文明的标识图景,可以使泰山文化更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时代价值,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形象。通过以上努力,可以实现泰山文化与当代中国画艺术的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逯建民
泰安市美协主席
发言主题:笔墨当随时代
“龙腾盛世 国泰民安”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泰山文化主题系列活动之“丹青泰山 国泰民安”山东省文联、省美协艺术家泰山深扎采风写生创作活动在泰安举办。首先,真诚欢迎各位艺术家来到泰山,共同观察泰山的雄伟、感受泰山的厚重、了解泰山的文化。泰山作为中国的一座文化名山,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历代很多画家都描绘过泰山,歌颂过泰山。“笔墨当随时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新时代泰山承载的文化更应该深挖。我们通过近几天听讲座、深入泰山采风写生,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了泰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写生过程中,大家走进泰山、岱庙、徂徕山、乡村振兴示范村、大汶口文化遗址、明石桥等地深入体验了泰山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汲取灵感,更深入地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演变过程,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进一步推动泰山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艺术家泰山写生活动的开展对于研究泰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推动泰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能够让人们通过艺术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泰山文化的魅力。
张荣国
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泰安市美协副主席
发言主题:文心格物 寻真探源
为期四天的“丹青泰山 国泰民安”山东省文联、省美协艺术家泰山深扎采风写生活动在泰安顺利举行。我很荣幸作为一员全程参与其中,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泰山主题绘画创作感悟”“泰岱丹青:泰山历代名画述略”的专题讲座,以及泰山、岱庙、徂徕山、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大汶河明石桥、九女峰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地的文化之旅与采风创作。
从此次行程安排来看,省文联、美协秉持了鲜明的“大泰山”导向。即把“丹青泰山”置于“泰山文化圈”来进行内涵式探求和主题性选择,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泰山”和“大汶口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场域”加以建构。当然,也可进一步加以内涵与外延的拓展:把“丹青泰山”放在涵括“黄河文化”“东夷文化”“齐鲁文化”“运河文化”等更加庞杂的“文化系统”(现泰安辖内均有此文化类型)坐标中进行阐释与表达。依拙见,对此“系统”的深入理解与谙熟,是创作出优秀泰山丹青作品的前提,也是“泰山”主题性创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不仅自然风景美天下,而且被学者们称之为中华国山、文化之山、生命之山、精神之山等。它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泰山安,天下安”,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如此,以“文化”观照泰山,它便具有了多个面向,可为艺术家提供多视角的创作主题。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从“自然本真”“艺术本体”的视域来“审视”“心游”“传神”山水,此方法与路径为今天艺术家的泰山写生、创作可提供多重思考维度。郭熙说“画山水”与“看山水”均有“体”,画山水“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追求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不同境界和林泉之乐;讲究“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追求真山水之云气、烟岚的四时不同及其风雨、阴晴之异,探求“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不同”,等等。郭熙的独特中国哲学思想与山水观察方法,对当今画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与鉴戒意义。
诚然,此次“深扎”写生创作活动仅短短四天,却奏响了“深扎”的序曲。什么是“写生”?“写生”,即创作者要写出物象的生态之真、生命之真、情感之真,以及对人生、世界、宇宙感悟所得的哲理之真。拙文《“写生模式”: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的独特观照》(《国画家》2015年第4期)中曾把中国画“写生”简括为写“貌”、写“形”,写“真”、写“神”,写“趣”、写“妙”,写“意”、写“心”和写“理”等五种模式。进行地域性写生时,作者应紧紧抓住典型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人文环境特征,强化标志性、象征性、代表性的物象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真挚情感,从而创作出风格多样的典型艺术形象。当下,缘于对“写生”认知的偏颇,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因对“生活”和“自然”地过度依赖而导致作品形象不够典型,缺少艺术性和辨识度(如时代性、艺术个性);一是因对传统经典“程式”和个人“习得性语言”的过度表达而呈现出雷同的“天下山河一大统”之弊病。这当引以为戒。
而今,有关泰山主题性创作亦常被诟病,尤其山水画。一是图式固化;二是画题相对集中,缺少文化含量;三是缺少鲜明的地域特征和辨识度;四是表现风格欠丰富;五是作品过分模拟自然等等。以上之“病”,乃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思想观念、艺术精神,以及“文之思”“艺之史”“物之道”“画之理”的漠视或理解不透所致。
鉴于以上所思,我尝试列出“丹青泰山”创作展览的系列主题,仅供参考:《文明的曙光系列》(有关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的主题性创作)、《造化钟神秀系列》(以泰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为描绘对象的主题性创作)、《信仰的力量系列》(包括红色文化、挑山工精神等主题性创作)、《国泰民安系列》(封禅大典、绿色家园、乡村振兴等主题性创作)。
郭文杰
美术学博士、北京李可染青年画院画家
发言主题:泰山巍巍,大有文章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我对泰山文化的理解:
泰山,明人查志隆在《岱史》说:“《舜典》曰岱宗。按《五经通义》云:岱宗,言王者易姓受命、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五岳之尊,此是世人之所知。所以世人对于泰山的印象总有那样的一个物象呈现在眼前。博大而厚重,磅礴而有气势。泰安鹿峰先生著有《泰山何以独尊》,里面详述了从大汶口文化到泰山文化发展形成以及历史演进的过程,使我收获很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详阅。
其次是孔子于泰山的影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彼丘陵,为施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赛。喟然面顾,题彼泰山。”人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需要有一种攀登的精神。泰山之险峻在十八盘,世人亦有不登泰山不好汉的说法。所以人们的印象中十八盘与南天门是需要在艺术创作中提现的。“《尔雅》云:右陵泰丘。或云,泰者太也,谓天地太和之气发舒于东方也。”如果说“天地太和之气发舒于东方”便使人想到了日出,很多人可能不懂泰山文化,但大都为了登泰山而观日出。又孔子有《曳杖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但此歌并非孔子登览泰山之作。此歌之后七日,孔子殁。是夫子以泰山自处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敦厚,温良恭俭让,是孔夫子的追求也是泰山的品格。某种意义上泰山也是仁者之山。孔子爱泰山,咏泰山,亦多次登泰山,亦是夫子胸中所追求呈现的泰山阳刚正大磅礴之气象。作为艺术创作者,表现泰山亦是一种创作的方向。
另外,孔子之后的历代文人又都与泰山有不解之缘,留下了数不尽的诗词歌赋。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诸多的诗意题材的借鉴。而如何将如此底蕴深厚五岳之尊的泰山文化与精神融入当代的艺术创作中,以及如何推动此次“深扎”写生活动确定方向和主题,我有这样几个不成形的建议:
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曾说:“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如果说按照郭熙此论,以泰山之峰、岩、壁、洞、岭、崖、台、峪等而莫不一一具;泉、池、井、溪、河、湾等莫不融廓其间。其它曰桥、曰坊、曰题,皆莫不有画意。莫不可以入画,既随处皆是可居、可游之处。目前我们所开发、游观的泰山景致大都是泰山的经典之处,其它若泰山北山之清幽深邃,仁智所乐之所,多不可胜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作以及创新性发展。
其二,在讲座学习中,纵览周郢教授所辑录的泰山题材的画风,大都为封禅或纪游之作,山水题材的绘画也大都以意为之,约略大概的经典景点之象而已。王翚《南巡图》中关于康熙帝巡礼泰山的景象,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至于王蒙泰山题材的作品已经难觅踪迹。而面对如此自然之山水:“雄峙九弦,霖雨四海,岂非华夷之巨观,古今之崇镇乎?”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文章是案头之山水。人心不同,读书有别,看到什么是什么。“山下秋日正隔缟,山上秋雨还冥冥。”你可以描绘泰山之博大气象,也可以描绘泰山之幽深,又可以写就某一景点的古老传说。
总之,画泰山周览不能穷其胜,载籍不能纪其详。但若仅仅是画自然之山水,是不够的。学然后知不足,诚如张宜主席所说:“此行泰山是我们重新认识泰山的肇始。”以上也是我对此次“深扎”写生活动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学术主持:孙晓娜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发言主题:同登泰山巅 凭崖览八极
今日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诸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以“洞视八极”的视野与心胸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泰山文化和泰山主题美术的当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的精彩发言带来了多维视角、多样方法、多元媒介、多重境界等诸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从其他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学科旁观美术,将对泰山主题美术创作裨益匪浅。以文学与美术相互为用为例,美术可以从文学的“他”视角出发,另辟创新之蹊径。“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恰好也是四月登临泰山。而他一气呵成的六首游泰山诗篇——《游泰山六首》以及其他以泰山为主题的诗词都为当代美术创作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创新启示和丰富的美学视角:1.移步换景、照彻古今的多维时空视角: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论山水画时提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观点。李白的诗借助“开”“过”“回”“绕”“满”“洒”“眺”“闭”“兴”“望”“想象”等动词,将探幽寻奇、追圣寻美、忆古思今的泰山之旅如诗如画般展现在观者眼前。而“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的“于今”二字则开启了古今时空的对比、对话。此外,还不断有山水实景的真实时空与想象时空相映成趣、虚实相生。这有可能突破泰山主题美术题材相对单一的局限,巧妙构思美术作品中趣游泰山的路径,以及开启千回百转的思绪和美好想象等。2.突破思维定势的夸张、想象、通感等艺术手法:除了诗词中常用的其他修辞手法之外,夸张、想象、通感等艺术手法常常能够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为观者带来更为丰富立体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例如,“处处笙歌发”“吟诵有所得”“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阴阳割昏晓”“水急松声哀”“目尽长空闲”等诗句,联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体验。这可能赋予泰山主题美术更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和诗意盎然的意境。3.静纳群动的动静观:作为诗词和绘画的核心美学观念之一,动静观对于诗词和绘画作品审美价值的创造意义重大。静纳群动、静穆的观照和飞舞流动的乐舞精神成为了中国诗词和绘画的美学精神内核。又如罗丹所言:“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这个好像很不足道的简单的说明,其实就是神秘的钥匙”。动静蕴含着宇宙万事万物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以及生命不同状态之间的破“界”转化历程,集中体现着绘画美学的辩证思维。例如,“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寂静娱清辉”等。“动静无形名,动静各有情”,动静得宜,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对比,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由此,泰山之情、景、境之妙出矣,画之生命神韵立现,同时又活化了作品的哲学、美学内涵。4、泰山有大美而不言:通过诗词歌赋,以及实地采风,能够发现泰山的美不仅仅只是壮美。泰山之美是多姿多彩、内外兼修的美,涵盖了历史美、神话美、人文美、景色美、精神美、艺术美等等。美的类别又包括壮美、秀美、崇高的美、朴素的美、中和之美、险要奇绝之美、玄妙之美等等。如此,泰山的美瞬间绚丽多彩起来。此外,它独具特色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云霞雾霭等都可以进行不同季节、天气、质感、肌理纹理等多样美术形式的艺术表现。泰山上的多样美景,例如,“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等等,都令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都有可能成为表现泰山独特面貌的神来之笔。当然,这仅仅只是文学创作给美术创作带来灵感的沧海一粟。如果再从其他艺术门类和学科反观美术,必然还会有无穷尽的灵感源泉。
此外,当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原来存在于想象时空的艺术虚境,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了元宇宙的呈现。此时,受众会重新回望、发掘文学艺术与当代科技奇妙的交融、契合之处。这也将为各个艺术门类和学科的共同发展提供一通百通的创新范式。或许,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焦虑,恰好能够通过文学美术之于心灵和精神的作用来消弭。限于篇幅,在此无法一一赘述,但是,跨界乃至破界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
我对于泰山之面貌和精神,泰山主题美术创作创新之堂奥能窥豹一斑已是造化。但是,我们坚信,众志成城,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的泰山自然、文化和艺术之美将被发掘出来。让我们共同祝愿:以泰山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创新“早登泰山巅,凭崖览八极”!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威海路2766号山东文化艺术大厦
邮编:250021
各位用户: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官网因技术升级,官网地址更新为:http://meishu.sdwenlian.com/,现网址http://www.sdart.org/将于2021年7月10日后停止访问。
特此公告。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2021年6月22日
30S后将跳转到最新网址
或点击此处立即跳转